为了增强学术交流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搭建学术界交流平台,2022年12月7日,威廉希尔通过云端举办了第四届“天工”学术论坛。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复旦大学夏永姚教授等分别作学术分享和前沿报告,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杨祖培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会议由学院经理曾京辉主持。共计300余名师生云端参加了此次论坛。
杨祖培副董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围绕 “碳达峰和碳中和” “文物材料保护”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为国家的材料学科研究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本次论坛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聚焦学术前沿问题,为师生提供思想沟通的机会,希望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中脚踏实地,创新思维,聚焦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做了《无机纳米线和异质结构的合成化学及能量转换性能》专题汇报。汇报了团队在无机纳米线及其异质结构的可控合成及能量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发展了包括可控外延生长、选择性化学转化在内的多种胶体合成策略,实现了功能性纳米结构单元的有机结合,精准构筑了一系列多功能一维半导体纳米异质结构。通过结合构型设计、能带结构优化与化学合成调控,使纳米异质结构展示了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以无机纳米线为构筑单元,进一步实现了多种纳米线组装体的宏量制备,包括有序纳米线薄膜、三维纳米线气凝胶和水凝胶等。这些纳米线组装体有望应用于光电转换器件、透明和柔性导电电极、智能变色、弹性导体等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唐江教授、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复旦大学步文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教授、吉林大学秦伟平教授分别做了《卤素钙钛矿:射线探测和电致发光应用》《光热转化材料:从太阳能海水淡化到智能机器人再到光热诊疗》《材料电子态调控新策略用于肿瘤氧化还原性损伤治疗》《GeTe热电材料中缺陷及其对热电性能的影响》《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等专题汇报,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重点汇报。
报告内容包括:唐江教授团队利用卤素钙钛矿X射线吸收能力强、光电性质优异的特性,探索了其在闪烁体和直接探测方面的应用,先后开发了系列高光产额、快辐射寿命的非铅卤化物闪烁体,阐明了其自限域激子的发光机制,制备出高质量钙钛矿单晶,研制了系列高灵敏度直接探测器,并开发了TFT一体化集成工艺。危岩教授团队利用电活性高分子、纳米碳、高分子组装体、金属等作为光热转换介质,实现了光热驱动的形状记忆器件,利用太阳能产生热蒸发从海水或污染水获取淡水,通过多模态检测AIE荧光方法,实现了多类肿瘤的诊断、药物递送、光热或光动力治疗。步文博教授团队利用无机功能材料的电子态分布或电子转移特性,实现了基于化学动力学疗法的氧自由基用于肿瘤氧化性损伤,这类独特的还原应激疗法有望为拓展新型肿瘤治疗方法以及电子生物学与生命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新思路。何佳清教授团队以GeTe中缺陷为研究对象,使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差分相位分析和电子全息方法研究了其对载流子输运的影响,使用原位纳米束衍射研究了其生成机理,并分别通过调节缺陷的密度和分布,大幅提升了材料性能。秦伟平教授团队通过研究不同稀土掺杂氟化物的发光性能,揭示了材料新的发光机理和理论模型(局域效应、多离子合作敏化、团簇效应),实现了该类材料在近红外光激发下的荧光擦除、光催化、荧光编码等领域的应用。
复旦大学夏永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耿林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田浩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涛教授分别做了《锂离子电池前沿技术与挑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电光功能晶体 :生长、性能调控及其应用》《国际视野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的科学辨析》《硒硫化锑太阳能电池》等专题汇报,就团队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发展规划做了汇报。
报告内容包括:夏永姚教授详细介绍了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储能原理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低温电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耿林教授团队利用金属基体复合陶瓷材料设计,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综合性能,成功建立了从材料理论研究、成型、加工到应用的研发模式。田浩教授团队利用不同光学或电学手段诱导构筑材料微结构,实现了系列新型光学材料的高性提高,并基于研究结果开发了光学测试仪器,成功应用于相关材料测试。詹长法研究员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国际合作、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介绍,号召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陈涛教授团队以硒硫化锑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高质量硒硫化锑薄膜,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10.0%的突破,使硒硫化锑成为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之后又一效率超过10%的光伏材料。
曾京辉经理在论坛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推动了师生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提高了师生的学术素养,为公司师生提供了科研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学院团队建设内涵式发展。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鼓励公司师生树立远大科研目标,踏实工作、探索合作,不断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材料学科的发展。
注:“天工”源自我国明朝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体现了公司以“物”为主的材料研究特色,也蕴含着对学院的美好祝愿,同时希望各位师生能“巧夺天工”,做出特色和亮点。
撰稿:董芬芬 张雯谦 审核:刘治科